虞晓平:寻找老虎洞
作者/虞晓平
与其说是寻找老虎洞,不如说是给自己一个既定的方向;背上背包出发,快乐成了户外最好的路标。
两部车,八个人,户外组合随缘而聚;今日有幸,同户外“巨星”祥子同行,他是户外强驴,华东K2线路的牛人,还是骑行群的一员,远近高山可都曾在他脚下过;谈起他的户外之旅,真是如数家珍。户外寻找的过程,对于户外人来说是一种爱好,一种生活态度,一种对健康的孜孜以求。玩过户外,自然的美丽清纯在眼里越见俊秀挺拔,山水的诗意豪放在心里越显情趣旷达。
车过华灵桥,从红军寨西北侧擦身而过,狭长山冲连着半山的田地,也连着头顶的蓝天白云,天地和合出田园风光,瓜蒌喜结丰收硕果。据说半山地名就源于这里村民的经济收入,一半来自田里,一半来自山上,此行也算亲眼见证。
车停路边,娇娇的一碗杨梅成了寻找老虎洞的壮行“果”,就着骄阳入口,酸甜冰爽心头,为寻找之旅打开了味蕾,也增加了兴致。当地老乡热情的把我们送到老虎洞的上山路口,祥子带上柴刀自告奋勇担任开路先锋,娇娇、晨曦、小鱼儿跟在老马身后,JACKYSU和武汉加油紧随,逗逗收队。
灌木搭建成天然避暑山庄,枝干为砖,绿叶为瓦,紧凑立体而又层次分明,遥相呼应而又鳞次栉比;太阳光乐滋滋地钻进罅隙,燃放束束烟花,回落到地面叶毯子上,缀出一丛金晃晃的明亮来;大自然的建筑中,开窗也透出风水的学说,要不怎能感觉得到仲夏的凉爽;冒出地面的青嫩小笋,仿佛是季节做的一个梦,带给梦中人无限喜悦和惊奇;各种树芝、蘑菇,被大山把玩成古董,造型精美,颜色古朴或鲜亮,带着大山的厚重和底蕴,在山头展馆里以植物特有文化的姿态呈现眼前。低矮的树墩被时光之手赋予精灵般的形态,被雕刻的生命,深深触动观赏人的心。这趟寻找之旅,我们成了这深山富贵人家的远亲。
穿过灌木林,山庄豁然开朗,小道清晰明辨,一片茂林修竹,景物情怀美成了一种和谐,只见到雅趣盎然,只听得幽禽啼啸,天籁入耳穿越洪荒,陶冶性情,六根清静;风起处,竹叶摩挲,褒衣博带飒飒飞舞,好似画家笔下的氤氲,烟柳画桥,杏花春雨,醉了一腔的温软,浓了满心的柔情。青竹持节于心,俯仰有致,灵魂携清香成茗,沁入来者心脾。竹林东侧崖壁陡挂,驴友逗逗惊呼“莫非就是老虎洞?”大家侧目望去,果然见巨石凸耸,错落嶙峋,巉岩叠嶂,气象伟岸,陡增无穷生趣,真是片山有致,寸石情生。
崖壁凹槽内蜿蜒着硕大的树根,只是除了树根,还是树根,全然没有见到树干和枝叶,不知道这根来自哪里,去向何方?如一副龙飞凤舞的字画悬挂着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来都是天马行空,一气呵成。竹林的生机,顽石的灵动,浓墨的气息,让人不敢刻意把它和老虎洞联系起来,反而觉得应该有一个更典雅的名字才对。
也因为内心总觉得老虎洞,应该拥有一个奇大无比的洞口,固定的思维模式作祟,我们来不及细细观赏,循着竹的脚步,向山下走去,岂料竹却收了它的步伐,把我们送进一片桂花树园,整齐划一的阵势,倒也有点可观性,落叶铺满了地面,踩上去沙沙作响,自己给旅途伴了一个动听的背景音乐。
下得山来便是半山刘姓人家,主人的好客和热情,让我们大为感动;香茶,甜蒜头,成了寻找老虎洞旅途最深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