鸾峰寨下,红色土地上的书法传承
图/文:刘国柱
对于书法,老马是完全的门外汉,但看了人家写得好的字,还是羡慕得很。虽然写字不一定是书法,但书法必定是写字。26日,无意之中在鸾山大开眼界。
数年来,老马接触到不少书法人才,攸县书法界藏龙卧虎,每年获国奖、省奖的大有人在。户外几年来,关注民间书法是重点之一。去年6月路过鸾山琴陂“乡下人家”,发现主人林思南帅哥竟是书法家,让马大开眼界,农家乐不仅搞吃的,还搞艺术,令人刮目相看。回来后即发了《深山农家乐,有位青年农民书法家(组图)》一稿。今年5月,老马走访渌田古建筑群落,发现古关楼、牌坊、公厅的题名、匾额、对联,以及古碑、砖刻、檐饰、门雕等方面,有很多艺术水平很高的书法作品,据说有的还是皇帝神来之笔,当时就发了一篇《攸县渌田民间古代书法艺术欣赏(组图)》,“渌田书法现象”一度引起热议。始知民间书法大有人才,大有魅力。
26日,原拟继续23日的行动,再探红军寨,因拂晓大雨,于是改道鸾山南岸村,奔向红三团团部驻地(列宁室)参观。这里是省级文保单位,独立院子黄墙黑瓦,鲜明彰显于南岸民居群;室内陈列了一批农耕文明实物,虽珍贵却军事味道不浓;但欣喜的是,列宁室墙壁上仍保存着一批红军时期各种字体的标语、口号,尤为醒目的是条屏式的草体直书,是最早、最初翻译的《国际歌》歌词,至今清晰可辨,十分珍贵。没想到那时红三团竟有人会“草书”,且作品流传至今,实属不易。或许,这批书法全是红军教员所书,或许也有鸾山当地文人的翰墨。我军历来就强调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,文化人更是深受部队欢迎。鸾山历史上的“红色书法”现象,不能说对当地书法传承发展没有影响。

列宁室内,四面墙壁上都是各类字体的宣传标语 落款为:湘干(赣)军区独立第三营

最早的《国际歌》译词

列宁室门上标语:只有武装暴动才能彻底肃清反动派(“派”字在另墙)